昨日,“第十三届中国(无锡)国际新能源大会暨展览会”揭幕。
展会现场,太阳能光伏、智慧综合能源等领域的新产品新技术,令人耳目一新。会议室内,产学研精英围绕“十四五”新能源规划实施、新能源如何助力城市碳中和实践等热点展开研讨。展览与会议结合,聚焦“双碳”目标,探寻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路径。
没有屏幕,悬空显示着3D影像,整体色彩鲜艳逼真,立体视觉效果抓人眼球。走进展馆,记者的目光瞬间被无锡市政公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最新研发的一款全息彩虹屏所吸引(如图)。
该公司人士介绍,光线通过预先设定的算法,以确定方向射入人眼,当空间光场中无数条光线都以这种方式传播,汇聚到达人眼瞳孔处时,就会形成一张完整的连续图像,从而让观看者感受到
3D 物体悬浮于空中。据悉,该款产品将会在今后的城市亮化项目中得到运用。
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新能源是主战场,越来越多的企业不断对新技术进行着探索。
在十一科技展厅,巨型光伏树下的一台智能垃圾分类箱引起了观众围观。这台垃圾分类箱就像一个智能机器人,不仅配置了AI语音识别、人脸识别、二维码识别等多种智能识别方式,同时还结合视频监控系统和管理云平台,可实时监测和追溯垃圾来源,并能准确计算出纸品、金属、塑料等各类垃圾的投递量。“垃圾箱运行所需的能源全部由光伏树提供。”现场负责人宋洪宝介绍,此款垃圾箱能将可回收垃圾收集再利用,让垃圾从源头减量,降低焚烧、填埋对大气和环境的污染,有效降低碳排放。
说起变电站,你脑海中会浮现什么样子?方方正正一间水泥房?在国家电网展厅,记者看到了一个变身5G数据中心的变电站。“这是我们的最新产品——‘零碳’变电站。”国家电网相关人士介绍,在变电站、辅助用房、消防泵上安装了光伏瓦、光伏幕墙以及储能设备,实现了对站用电能耗的清洁替代,同时还集变电站区、多功能服务区、5G+应用区为一体。“样板已在建设中,今年年内将正式投运。”
在当天的2021全球新能源产业峰会上,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孙正运提出了“能源互联网”的概念。他表示,传统电网只是具备输变电功能,给千家万户供电。而能源互联网则是数字化技术,是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在传统电网上的叠加,能够给传统电网赋能。数字化转型目标就是服务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用以服务政府,如根据电量数据判断复工复产情况;可以服务电力客户,降低发电企业的能耗;还可以服务上下游企业,多消耗发电企业的清洁能源。
“我们这个项目就是从实验室技术引至线下的一次产业化落地。”首次参加新能源大会的无锡极电光能有限公司总裁于振瑞介绍,作为晶硅电池之后新一代技术接棒者的钙钛矿太阳能发电量更大,加上产业链短,更加经济环保、节能减排,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也正因此在此次会展受到了观展者的青睐。于振瑞透露,项目预计明年中期建成投产,届时将在蜂巢能源无锡研发大楼等项目的幕墙上率先做示范应用。
在“双碳”背景下,储能的战略定位也是越来越明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秘书长刘为表示,这是储能实现规模化发展的基础。此次展会上,记者看到远东股份新推出的一款针对家用储能而设计的智能电池。现场负责人介绍,该款产品是今年刚研发上市的,目前率先在欧洲市场得到了认可,明年准备在国内推广。
协鑫(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舒桦提出,新能源大会让大家看到了“政产学研金”一体化的力量,希望借着这个平台,实现技术、资本、人才、项目、资产的深度融合,更好地寻求零碳技术和路线解决方案,推动“双碳”目标早日实现。
|